即时看!本科生发现诺奖背景报告笔误,背后是对质疑精神的呵护
2023-03-28 19:49:35来源:广西新闻网


(相关资料图)

近日,一封来自瑞典的感谢信抵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向斌的邮箱,感谢他和学生木清(化名)发现并指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背景报告中的一处笔误。(3月25日 光明网)

2022年12月,在完成“大学物理”课程延伸学习时,大二学生木清发现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背景报告的量子纠缠swapping推导中的漏洞,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告知老师王向斌,并通过共同验算推导证实该笔误。老师帮助木清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瑞典皇家科学院,对方诚挚接受并按照建议更新报告版本。

作为一名普通的大二学生,木清面对被誉为学术权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,敢于从自身知识储备出发,对背景报告提出质疑、指出错误。这彰显着当代大学生愈加昂扬的自信、捍卫真理的勇气,也给很多人上了生动的一课,学术面前人人平等,不必迷信科学权威,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、验证。科学恰恰就是在批判、质疑和独立思考中奠定根基、一路走来的。而专业机构的及时回应和积极认错,也让人看到开放性的胸怀,以及对学术谦卑与敬畏的精神。

大学不只是储存与传播知识的地方,也是由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通过质疑知识来理解知识、拓展新知的地方。任何权威都存在一定的知识局限、时代局限,进入大学后,要彻底告别“小镇做题家”的身份,通过大胆质疑、小心求证,批判性看待既有的智识,寻找和确立合乎逻辑的智识,才能够实现创新,推动事业和社会发展。这种质疑不是否定,也不是批判,而是基于逻辑与事实展开的追问。学会质疑一切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知识,就必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,勇敢地与他人辩论,并且坦然地接受他人的辩驳。

就目前来看,国内教育在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方面并不尽如人意。长期以来,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,孩子们从小接受“要听话”“要虚心”的规训,产生对师长、对权威的迷信,只知盲目从众与随大流,到大学便成为被动的倾听者、接受者,缺乏独立思想和创新思维。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中国的学生太会考试了,但面对创造性的课题则常常束手无策。”当学生们的行事方式、价值取向等被限制在各种标准答案和权威的“框框”时,我们的教育就很难培养出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大家。

应该看到,上述笔误发现并不是一次偶然,背后是该校持之以恒发扬严格要求、严谨治学的学风。这件事也让更多人深刻地认识到,在日常培养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、独特发现给予肯定与呵护,引导学生勇于打破传统的学术范式,挑战学术权威,完成从接受知识为主责到探索科学未知为己任的转变。对此,除了学校、老师、家长多一些包容、多一些鼓舞,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以更加宽容、理解的态度,对待各种不同的思想。只有社会探索氛围发生根本性转变,独立思考、敢于挑战权威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,公众的希望才不会沦为失望。(孔德淇)

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    版权声明: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,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,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标签:

99.8%的老人立遗嘱时会选“防女婿儿媳”条款?上海路人这样看 全球视点
音频的码率对音质有什么影响_音频参数的码率是什么意思

精彩推荐

资讯News

  • 聚焦Policy